当前位置:315认证 >>
标准普及 >> 中国企业信用管理机制初探
中国企业信用管理机制初探
信息来源:中国信用认证网 时间:2008-10-29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政府、企业、个人成为市场主体,由于不同市场主体存在利益最大化的倾向,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产生了大量的失信、违信等反信用现象,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本文介绍了信用及企业信用的基本概念,并详细的分析企业信用的现状、企业信用的影响因素及危害,最后提出了提高企业信用管理对策。
关键词:信用、企业信用、对策
前言
现代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没有发达信用就没有成熟的市场经济。特别是我国要全面走向世界,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占有竞争优势,就必须建立符合世界通行的市场经济运作的规则,否则,受害的不是外国企业,而是我们自己的经济发展。“没有信用,就没有秩序,市场经济就不能健康发展”。朱镕基总理在2002年3月5日召开的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继续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要“切实加强社会信用建设,逐步在全社会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风尚。加快建设企业、中介机构和个人的信用档案,使有不良行为记录者付出代价、名誉扫地,直至绳之以法。”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各种违信、失信等现象的发生也较为普遍,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合同不能履行、经理人缺乏诚信、各种诈骗层出不穷,以及相当普遍的相互拖欠现象等,给国家和企业造成了很大损失,严重的影响到了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是招商引资、增强国际合作的重大隐患,也是国民经济的绊脚石。重视信用建设、完善信用管理机制,已成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本文阐述了信用及企业信用的基本概念,分析了在经济实践中企业信用的现状、影响因素,并提出了完善信用管理机制的对策。
一、信用及企业信用
(一)信用
1、 信用的概念
狭义上,信用作为商品经济条件下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是不同所有者之间商品和货币资金的借贷以及赊销预付等行为,反映了货币或商品的持有者以还本付息为条件,把货币或商品暂时转让给需要者使用的债权债务关系。广义上,信用是一种主观上的诚实守信和客观上的偿付能力的统一,是指经济主体之间,以谋求长期利益最大化为目的,建立在诚实守信基础上的心理承诺与约期实践相结合的意志和能力,以及由此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行为规范及交易规则。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信用方式主要有商业信用、银行信用、消费信用、国家信用和国际信用等。此外,还有保险信用、租赁信用、民间信用等。
2、信用行为的概念
信用行为是信用在经济实践中的具体实施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即指按信用要求所规范的行为活动,内涵权力的享有和义务的承诺与履行,包括诚实交易、定约履约、按约行事等方式的活动。当“信用”作为行为规范要求时,其本身是抽象的,一旦付诸于实践,产生信用行为,信用就具体化了。如我们平常所说的“讲信用”就是信用行为表现。
(二)企业信用
1、企业信用是指在经济活动中,企业有不提供物资保证或担保亦会按时偿付的信誉,也指银行信贷或商业上的赊购、赊销,企业信用还包括对企业内部员工的承诺的兑现。企业信用是一个企业在市场经济中价值取向、所具实力、社会责任等诸多方面在社会公众和法人团体中的综合反映。企业信用的最终形成是其信用行为的积聚及综合,并由此形成了相对稳定的信用关系链。
2、企业信用问题,主要涉及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商业信用关系、企业与银行之间的资金信用关系、企业与居民之间的商品信用关系、企业与内部员工的合约信用关系以及企业与政府之间的法规信用关系(如依法纳税等)。信用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表现了一个企业的信誉、实力、形象等经济文化特质,它关系到企业长期发展的生命力,如果一个企业失去内、外部的信用关系,企业的生存、发展也就成了沙滩上的楼阁,迟早会坍塌。
(三)企业信用的作用
1995年4月25日,在“红高梁挑战麦当劳”、“大碗面叫板汉堡包”、“河南小子挑战巨无霸”之类的广告铺天盖地而来的同时,红高梁呈现一片红红火火的局面,很快“红高梁”在北京、天津等地有了自己的连锁店。按说这是中国快餐业的一次别开生面的创举,会有很好的发展前景。但是在2002年郑州市人民检察院却以非法吸收公众存款为名逮捕乔赢入狱,除了红高梁的经营管理不善的原因外,如盲目扩展,人力跟不上,流动资金紧张等问题,红高梁的失信于人是其走向失败的重要原因。面对众多记者的采访时,乔赢往往口若悬河,1997年春节对外宣称已有37家连锁店,此后,每隔一段时间,“红高梁”连锁店在乔赢的“对外宣传”中数字直线上升:43家、47家、55家、60家……可实际上,“红高梁”直营店最多的时候也不足10家,加盟店最多时也未达30家。在红高梁濒临绝境时,曾出现一次转机:新加坡的霸菱集团很看好红高梁的产业品牌,极有诚意的与其谈判,希望能有合作的机会。但红高梁却缺乏诚信,再一次大搞造假的伎俩。乔赢甚至从深圳请来财会专家,为企业做虚假报表,企图瞒天过海,给外界造成红高梁仍然很红火的假象。霸菱集团很快识破他们的欺诈行为,一向很看重企业信用的霸菱集团觉得没有必要再跟红高梁谈下去。红高梁就此失去了这个大好的机会。
由上述资料可以看出,企业的信用对于企业的生存、发展、以及扩大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诚信是企业经营者首选的职业道德素质
企业经营者的品格好坏直接反映了一个企业的信用。乔赢的失败有经营管理的原因,但重要的是他将信用当儿戏,没有信用的乔赢,“红高梁”也随之没有了信用,谁也不敢与其打交道,谁也对其没有信心。企业的目的是赢利,但是通过制假售假、偷税漏税、拖欠赖帐等行为取得利益的短期行为,势必影响企业的长期发展。
2、良好的企业信用有利于企业的发展
企业生产经营离不开原材料设备等供应、产品销售诸环节,要与多个生产企业和部门发生经济交易,企业之间如果都按约行事,维护信用关系,信用的经济效用得到充分的发挥,就会促进企业生产经营顺利的高效发展。乔赢在资金缺乏时刻,不以诚信取得霸菱集团的信任和理解,而是欺瞒,使其丧失了一个投资伙伴,而“红高梁”也因资金问题相继倒闭。可见,企业信用有助于企业缓解资金周转困难,只有信用好、效益好的企业才能够吸引投资伙伴。另外,企业信用是企业内部凝聚力的源泉,信用是企业员工价值的重要体现,企业的信用好,知名度高,这个企业的员工就会充满自豪感、荣誉感,对企业的行为容易认同,而乔赢则非法吸引员工的资金,使其对内也丧失了信用。
3、诚信是企业合作的基础
企业经营者认为“双方诚信”和“利益一致”是企业间合作的主要原因。乔赢通过制造假帐和报表来隐瞒“红高梁”的经营管理不善,使其丧失了合作的伙伴。
二 我国企业及用的现状及危害
(一)我国企业信用的现状
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陆续进入市场信用整顿阶段。政府部门为了提高各类企业信用观念,组织开展了“重合同守信用”、“国家质量奖”等活动,还组织了集中打假和清理“三角债”等工作,同时,还把3月15日定为消费者日,保证商家对消费者的信用行为。企业为获得融资支持和开拓市场,开始注意改变过去无序竞争不讲信用的行为,逐渐提高信用意识,加强企业信用管理。银行也从控制信贷风险出发,对贷款企业开展资信评估工作,加强银行信用风险防范。之后,专门提供信用信息服务的中介机构开始出现在中国市场上。2001年,国家经贸委等十部委联合下发《关于加强中小企业信用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建立信用管理制度、健全会计制度,严格质量管理,要求完善社会信用制度。同年9月19日,在北京首次推出“中国信用经济论坛”,与会者倡议将这一日定为我国的“诚信日”。但是企业信用问题仍然是当前经济生活中一个非常现实、非常突出的问题。企业有法不依,有约不守,相互拖欠赖帐等不讲信用行为会造成市场秩序紊乱,经济运行质量下降,经济发展受阻。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企业失信、违信行为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不同类型的企业又有各自不同的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形:
1、企业之间的拖欠、“三角债”问题积存已深
企业之间相互拖欠货款的现象俗称“三角债”,在现实经济生活中,这种债务关系远远超出了“三角”的关系,而成为一环套一环的债务链,“拖欠”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有关部门对全国部分省市一些企业调查表明,近几年企业的相互拖欠货款现象不但没有缓和,反而有上升趋势。据有关资料统计,企业逾期的应收帐款额比重这一指标,在完善的市场经济国家中仅占贸易总额的0.25%-0.5%,而我国目前则超过5%,其水平是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10倍到20倍,一些企业应收帐款高达50%以上,债务拖欠致使一些企业资金周转困难,经济效益下滑,有的企业几乎到了破产的地步(如表1)。
收 益
甲 乙 甲 乙
乙还
乙不还 (3 -2.5) (2 2)
(-2 -2) (-2.5 3)
甲不还 甲 还
表1
如果企业都主动还债,结果会使各自的生产经营得以顺利进行,甲和乙地收益各是(2 2),总收益为4,带来最好的结果,整个经济效益得以提高,但这个结果在现实中不易获得;如果出现甲(乙)还,乙(甲)不还,其结果是还者甲(乙)损失最大化(-2.5),而不还者乙(甲)收益最大化(3),资源从一方向另一方集中,对每个企业而言,都希望别人还债,而自已采取“不还”的策略为上策,但这种情况可能性不大,因为没有企业会放弃自己利益,成全其他企业的效益;这种情况下,大家都可能选择不还债,出现最坏的结果(-2 –2),这也即是“三角债”之信用危机的结果。
2、合同违约和欺诈屡禁不绝
(1)经济合同的违约行为。有些人把经济合同视为儿戏,法盲行为严重,认为:合同就是一张纸,想签就签,想撕就撕。据国家工商管理局统计,目前我国每年大约产生40亿份的经济合同,其中履行合同仅占50%左右,且合同交易只占整个经济交易量的30%。
(2)利用合同进行欺诈。在经济活动中,有50%的经济合同带有欺诈性,一些企业为了防止受骗,在市场交往中只好步步为营,利用合同进行诈骗已经成为市场经济的一大毒瘤。有资料显示,2000年上半年,我国合同违约案件共有5338起,涉案金额达到16.3亿元,这种现象在经济较为发达省份更为突出,2000年上半年,广东省共立案查处利用合同违约案件37宗,涉案金额达14398万元。
3、以高科技产业为幌子的虚假现象时有存在
高科技产业的高附加值,使一些不法分子利用人们求财心理,以转让专利、高新技术为名,打着包技术、包设备、包培训、包回收、包利润的幌子,骗取转让费、中介费、培训费、设备费等。在以发展高科技产业、培育风险投资著称的北京中关村,其失信和欺诈行为也相当普遍。一些人为了跻身中关村,打着高科技的幌子,利用中关村开办企业的种种优惠政策,采用虚假手段注册企业,一旦开展业务,便产生资金困难,导致失信行为层出不穷,中关村大约有9000家企业,其中95%以上的企业为中小企业,这些企业普遍资金严重缺乏。
4、商品信用方面,表现为企业和商家对消费者的欺诈行为,假冒伪劣产品泛滥
当前经济生活中最为严重的诚信贬值现象就是防不胜防的制假售假,其规模之大,影响面之广,危害之深,已经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方。相当一部分企业不要说具备起码的诚信经营水准,就是基本的经营道德也丧失了,如利用工业油冒充食用油,制造有毒大米、以兽药冒充人用药等事件。
5、资金借贷信用方面,突出表现在企业拖欠银行贷款,上市公司做假帐、虚报利润,骗取股民的钱。一些企业以各种名目和手段逃废银行债务,带来了金融风险的隐患。
6、在法律遵循信用方面,表现为企业偷税、漏税、走私、骗取出口退税等违法行为。
2000年,广东潮汕地区企业利用虚开增值税发票、假发票骗取出口退税等欺诈活动中,仅潮阳市、普宁市700多户企业中,虚开增值税发票4万多份,汕头市就逃骗税问题共检查了1861户企业,其中有问题的达1317户,涉嫌税额16.3亿元。
(二)企业失信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危害性
信用环境不好,制约着投资、消费,老百姓把自己的钱袋子捂得更紧,以放贷为生的银行不得不“惜贷”,企业不敢轻易投资,外资进入疑虑重重。企业失信给经济带来的危害性,表现在微观、宏观两方面。
企业失信给经济带来的微观影响:
1、信用恶化减弱了产品质量指标与经济效益间的稳定
相关性经济学领域有一个“劣币驱逐良币”的原理。与之很相似,在普通商品商场也会存在一个“假货驱逐真货”的现象,即假货驱逐真货,违信行为冲击守信行为。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由于假冒伪劣产品往往低价销售,而且难辨其真假,在市场上一般容易吸引和蒙骗消费者,从而占有很大的市场空间;二是假冒伪劣产品的泛滥,造成消费者多次受骗后,对市场上所有的产品(包括真、优产品)都会产生不信任或怀疑态度,这样就会挫伤消费者对市场的信心,使优质产品在销售中投入更多资金进行广告宣传等活动;三是假冒伪劣产品的低投入和高报酬使正常投入一产出机制失衡,导致很多企业为获得短期高利润,放弃或减少对新、优产品的研发,影响了产品的更新换代。
2、投资经营成本和生产成本增加,困扰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2001年,新华社记者吴亮、李江等对闽粤浙市场信用调查,其结果表明市场信用缺失,企业间故意拖欠相当普遍。而其直接结果是,增加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并由此提高市场风险。
3、交易方式倒退,信用作为交易手段的功能极大削弱
交易的三种方式:实物交易、货币交易、信用交易。现代生活中信用交易越来越重要,一旦社会信用瓦解,不仅信用交易无法进行,实物交易与货币交易都会受影响。而我国经济活动中,信用体系不健全,使交易者合法权利受到损失,引起交易者信心的丧失,给交易方式的发展带来了重重困难。
4、挫伤了投资信心,阻碍货币资金向资本资金的转化
从本质上看,投资是一个关于现在和将来做交易的契约,一个长期合同如果没有信用,决不可能实现,这是基本的常识。信用缺失加大了市场的风险和成本,使企业和银行投资活动趋于谨慎和收缩,阻碍了主体间的正常经济交往,压抑了资本的活跃性,企业不敢轻易投资,银行不敢轻易放贷,出现“惜投、惜贷”等不正常现象。
5、影响对外贸易业的发展,阻碍企业走向国际市场
信用的缺失,给我国产品在走向国际市场带来了重重困难,更给打造世界品牌设置了巨大的障碍。2002年3月在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勘察加半岛爆发反华示威,数百名俄小贩高呼“中国佬滚出勘察加”的口号,堵塞区内主要公路,抗议来自中国的服装,呼吁当局将这些来自中国的商人赶离俄罗斯。
企业失信给经济带来的宏观影响:
1、信用的缺失使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大打折扣
信用不健全,假冒伪劣产品盛行,产品质量问题和销售欺诈问题使居民不敢或不愿消费,阻碍了消费者购买需求,降低社会消费总额,导致国家拉动内需的政策未见大的成效。
2、信用风险不断在金融体系中积累,导致了金融危机的隐患
截止2000年末,经金融债权管理机构认定,我国在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开户的62656户改制企业中,逃废银行债务的企业达到51.29%,逃废贷款本息共计1851亿元,占改制企业贷款本息的31.96%,这种“赖帐经济”严重恶化了社会信用,加大了银行和企业风险,扰乱了金融秩序。专家认为,由于没有信用体系作为依托,现在银行和企业呈现“双输”局面,随着外资金融机构“涌入”,会给国内金融业带来极大的冲击。
3、扰乱了市场秩序,造成资源配置不当和社会资源的严重浪费
信用缺失,引起信心丧失,使个人之间、企业之间、企业和政府之间缺乏正常沟通、交往的平台和正常运行的基础,失去经济交往的安全感。失信行为的蔓延,造成极大的道德风险,导致市场秩序混乱,加剧财富的分配不公,特别是少数企业和个人采取欺诈、违法、背信手段实现暴富,不仅干扰了市场秩序和正常供给与需求关系,而且还将导致财力物力等资源配置不当。
4、信用缺失致使地方经济出现滑坡
由于出口骗税、恶意逃废债严重,广东潮汕地区已成为信用恶化的“重灾区”。许多企业不愿意也不敢和潮汕地区的企业作生意。由于不讲信用,汕头市一些人得到一些“小便宜”,却给汕头市经济带来“难以下咽的苦果”。外面的人已将潮汕人和不讲信用划等号,不仅潮汕的产品没有信誉,潮汕人的道德水准也受到怀疑。如2001年汕头市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金融机构存款负增长,企业存款大幅下降。据统计,汕头市大额资金通过人行联行流出的资金2000年达45亿元,2001年前5个月又有15.6亿元流出。
(三)信用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信用缺失成为社会的普遍现象,危害严重。信用建设既是制度层面的建设问题,更是国家一项战略决策的选择。
1、 信用建设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以市场为基础对社会资源的配置过程中形成的物质流、货币流、信用流都以信用的存在为前提。信用缺失,必然导致交易成本提高,降低经济运行效率,严重时还会导致交易链的中断,而波及整个经济的发展,并导致经济的衰退。信用缺失,也抑制了消费与投资,降低了社会需求的增长速度,进而影响经济的增长速度。有专家认为,一个国家的信用交易占70—80%以上,那就表明这个国家已进入信用经济时代。目前,发达国家信用交易占70—90%以上,而我国仅占20%左右。可见,由于市场交易缺乏信用体制,社会资源浪费惊人,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发展速度和发展的空间。
2、 信用建设是适应入世后的国际经济竞争环境,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潮流的需要
我国已加入WTO,这表明我国企业必将自主或不自主地在更加广泛的领域、范围与外国企业竞争,国际商务游戏规则将变成通用的商务规则。在国际贸易交往中,讲究信用,注意商业信誉是国际惯例中的首要信条。因此,建立完善的信用制度就是与国际接轨,是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最基础、最根本的制度建设。
3、 信用建设是提高政府执行社会经济管理职能的需要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市场经济体制有待完善,经济发展呈现出政府主导的特征,政府行为对经济发展尤为重要。经济主体的决策不仅建立在市场信息基础之上,而且也会充分考虑政府的各项宏观指导。这就客观上要求政府决策不仅建立在市场信息基础之上,而且也会充分考虑政府的各项宏观指导。这就客观上要求政府决策的科学化,也要求市场主体对决策的信赖。因此,当政府守信、群众信赖、政府的政策就能得到切实有效地贯彻、执行,政府调控目标和经济发展战略才有可能实现。比如,一些地方政府为发展经济,要求百姓种某种经济作物,并允许依协议收购,但当市场出现变化时,却不履行合同,损失由农民负担。这使农民对政府失却信任,从而导致政府以后政策推行的难度,影响了政府宏观调控政策目标的实现。
4、 信用建设是净化社会风气,维护正常社会秩序的需要
公平、公正是市场交易的基本要求,它来源于人们的交易活动中,同时又是维护交易秩序的重要原则。虽然交易活动只是社会活动的一个部分,但由此衍生出来的公平,公正原则却已成为整个社会道德原则的核心。在一个信用失常的社会中,一些人在交易中通过违背诚实信用的行为而谋利,且又不受法律制裁以及社会舆论的谴责,就会诱导人们仿效,这样整个社会的道德原则就会发生动摇,社会风气日趋恶化,社会秩序必将处于混乱状态之中。
三、影响和制约企业信用行为的因素分析
决定企业信用行为的因素有多种,有主观的,内部机制原因,也有客观的、外部环境原因,前者体现为利益追求的激励与驱动,以及道德的约束,后者体现为市场竞争压力的影响与法律的强制性保障。前者内在化于企业行为中,形成信用行为的驱动力,后者是外部强制性的压力。
(一)内部因素
1、“产权约束”是企业信用行为软约束的根源
产权是由经济物品的存在和使用引起的,归人们享有和支配的一组权利,包括所有权、占有权、支配权和使用权。这些产权的规范化、法律化、制度化就是产权制度。企业的产权关系是企业运行的基础,决定企业的目标和行为,最终影响着企业的效率。合理的产权制度是企业之间正常的信用关系的制度基础。以国有企业为例,其产权制度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表现为:产权过分集中在国家,国有企业和国有银行的绝大部分资产是国有资产,二者实际上同属于一个产权主体,即国家;在国家所有制内部的产权配置不够合理和明确,各企业主体的权、责、利之间缺乏统一、对称关系,经济利益不完全与企业经营绩效挂钩,企业缺乏激励机制,容易出现短期行为;国有资产产权主体的代表不够落实,尚未明确到具体的机构和个人身上,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无明确责任者和监督者。这些情况可归结为“产权软约束”。在这种产权制度安排下,国有银行和国有企业之间实质上并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债权人与债务人的区别,其“债务”不存在真正产权的约束。对国有企业来说,因其本身享有“国家信誉”和政府扶持的背景,借债比较容易,使得国有企业的债务增长失去了最后的制约。对国有银行业说,也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债权”,大量的呆滞贷款最终通过各种途径转嫁给国家,其本身并不真正承担经营风险和亏损责任。
2、 企业信用有赖于最终产品的实现
最终产品能顺利实现,是企业具备偿付能力的基础前提,唯有如此,银企之间的债务或者企业之间的债务才可能得到清偿。只有完成所生产的商品到货币的转化,实现最终产品,正常的信用关系才能得到保证。另外,企业经营绩效、规模与信用行为能力成正比关系。企业的经营绩效或经营前景越好,越有能力建立和维护自身的信用,同样,企业规模越大越具有信用行为的可能性。
3、 信用传导甄别机制
信用及其信用危机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信息的非对称。由于交易各方在信息拥有上处于不同的地位,交易各方为了各自的利益在交易中有意隐瞒或提供虚假信息,特别是拥有信息中,由于专业化和劳动分工形成了专门知识和信息,从而形成了是市场主体在信息拥有上的非对称地位。另一方的高昂,也导致信息经济学上所谓的“败德行为”(签约后的失信行为)的产生,如我国部分企业逃废债和偷税漏税等行为。在市场经济中,由于信息非对称造成的“失信”行为,是市场主体经济理性的表现,是市场主体追求收益最大化的理性行为。针对上述情况,发达市场经济内部又孕育发展了全社会信息共享的信用记录、传导和甄别网络。但目前我国由于处在转轨过程中,我国还没有形成全社会信息共享的信用记录、传导和甄别网络,从而也使得我国的企业失信问题难以得到有效地遏制。
(二)外部因素
1、市场因素是企业信用行为的外部调节力量
(1)市场供给与需求均衡机制对企业信用的影响。当供给严重大于需求时,社会生产消费失衡,再生产的循环受挫,债务链发生时,从客观上给企业的信用行为带来冲击和压力。如英国在1795年至1937年的142年间,共出现过17次经济衰退。在经济衰退期,供给和需求和平衡被打破,产品大量积压,企业生产能力不能充分利用,失业率增加。在这种失衡状态中,企业间债权债务受到严重影响,单个企业因无偿债能力而违约失信,只要企业债务链中某一环节断裂,就会产生连锁反应,产生“三角债”等债务危机,企业间信用行为及关系遭到破坏,最终导致社会信用的彻底崩溃。
(2)市场竞争机制对企业信用行为的作用。企业进出市场的难易程度,市场的企业数量,企业破产率、企业兼并与收购水平都是和市场竞争程度联系在一起的,从直观上看,市场竞争程度越高,企业面临的压力越大,它就应该更加关注自身的信用。较高的竞争程度同时也意味着较多的企业数量、市场进入难度更低、较高水平的破产率和兼并与收购水平,而这些因素通常又是和低信用水平联系在一起的。另一方面,过低的市场竞争程度又意味着垄断,它也有损于企业信用。
(3)市场发育程度对企业信用行为的影响。我们这里所说的市场发育程度是指市场信息传播速度的高低。市场的发育程度越低,信息传播的速度就越低;反之亦然。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确定一个公司的信用不能完全建立在以往交易经历上,因为市场规模庞大,一个人(或企业)不可能与所有企业都有长期交易关系。确定一个企业的信用高低主要依赖于从市场中把握该企业的信息程度而定。如果信息的传播较慢的市场上,它则会缺乏建立和维持信用的动力。在市场规模不变的条件下,市场的发育程度与企业信用呈正比相关。
2、政治因素:企业信用制度要靠政府的统一领导和各部门的协作
(1)应由政府牵头对企业的信用资源进行整合。企业信用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政府各职能部门只能从职能范围内对企业信用的一个侧面进行记录,反映不了企业信用的全貌;需要政府牵头来整合各职能部门掌握企业信用资源,对企业的信用进行评价。如需要,可以以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建立的企业信用信息平台为基础,整合其他职能部门以及银行、保险等部门,形成完整的企业信用体系。
(2)进行地方信用立法的探索和尝试。在国家还没有出台有关信用的法律法规前,地方政府尝试进行地方立法,一方面使企业信用体系的建立有了法律基础,另一方面也推动了企业信用体系的建立和法律实践。
(3)加强信用教育,倡导信用法律,广泛开展诚信教育和“文明诚信法人”活动,努力创造诚实守信的社会环境。
3、 经济因素:经济环境也会造成企业失信
最近几年我国企业信用差,拖欠、违约、制假售假等现象较严重,很大程度上与政府政策不稳定、宏观经济形势理想有关。我国1989年开始压缩经济规模,从卖方市场转到买方市场,企业为了卖出产品,接受别人的条件,做不到的也去做,三角债逐渐增多,约有3600亿元人民币。1997年东南亚经济危机,通货紧缩,物价下降,多角债、三角债增加到一万多亿元。是我国社会经济体制的渐进改革方式的影响。从内容和涵盖的范围看,市场化改革要求对社会的整体体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和转轨,但我国选择的是渐进的改革方式,改革是局部与整体相结合、体制内改革与体制外发展相结合的逐步推进过程,改革难以做到整体配套和同步进行,在改革中必然出现新旧体制交叉并存、共同发挥作用的局面,因而在改革过程中也必然存在制度、体制和社会规范、准则的真空,并进而从客观上造成企业行为的扭曲和企业失信行为的出现。尤其是在体制转轨的诸多领中,金融、劳动人事与行政体制改革对目前我国企业的信用缺乏造成的影响最大。
4、 法律空缺
市场经济不仅是竞争经济,也是法制经济,在我国目前存在着许多无法可依、有法不依的现象。如沈阳铁道制动机厂厂长徐久昌透露,他所在企业与某军工企业在执行合同发生矛盾、争议时,提交法庭处理,而法院采取息事宁人的态度,虽然到最后问题基本解决,但法律的软弱无力,使一些企业尝到了失信的“甜头”。
四、企业信用管理机制探究
(一)不同企业对信用途径的选择
任何经济总是在一定的秩序下追求效率的。秩序在表现的方式上就是一种激励体系和一种规范、约束体系。我国目前出现全方位的信用缺失,企业、个人、政府都存在信用问题,道德、市场和社会领域都出现信用缺失。倘若信用缺失继续发展下去,将严重破坏我国正努力建立的现代市场经济秩序。因而,构建信用社会应成为我们的当务之急。关于提高企业信用完善信用机制应采取的对策,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选择比重较大的是“加大执法力度”(52.6%)、“加快信用立法进程”(43.7%)和“加快体制改革步伐”(41.4%);其他依次是“建立企业信用记录”(36.5%)、“加大舆论监督和曝光力度”(31%)、“建立企业经营者的个人信用记录”(28.4%)、“通过教育提高全民道德素质”(27.7%)、“减少行政干预”(11.3%)和“提高与信用相关的信息技术水平”(9.9%)
(二)完善企业信用管理机制的对策
当信用作为一种经济行为规则、秩序,它的形成和系统建立,又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更需要通过一套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制度来保障,需要社会各个层面配套进行,标本兼治。所以关于提高企业信用的对策可以从宏观、微观两方面着手。
完善企业信用管理机制的宏观对策:
1、从培育和维护有效率的市场环境的角度看,政府应在信用体系建设中明确自身的定位,发挥积极的作用,主管部门应转变职能,强化服务市场的功能,规范管理行为。
一是以信用为立法基点,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培育信用社会监督机制
我国的《合同法》、《产品质量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广告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商标法》等对企业行为规范都有相应的规定。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应依靠法律的力量和制度政策来约束信用关系各方面关系的行为,尽快建立和完善失信惩罚机制,加大失信者的成本,鼓励诚信经营。
二是推进和培育信用中介机构的建立,将为企业信用的建设提供社会条件
金融体制改革包括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和金融业务向私人资本和国外资本的开放等方面。由于WTO要求开放贸易市场和实行国民待遇,国外信用中介机构进入中国市场已成为定局。信用中介机构的蓬勃发展必然对企业诚信建设起积极的推动作用。目前,人民银行牵头成立了信用领导小组,实施银行系统内部的联合征信,在此基础上,设立资信公司,引入市场竞争机制,进行经营活动。
三是建立公开的社会信用信息网络,重视企业信用档案建设
在企业的经济活动中,记载和反映企业信用行为状况的原始材料,证实企业是诚实守信、遵纪守法或是违法、违约、欺诈、拖欠及逃避债务等,利用信息网络进行监控,失信者就丧失交易资格,最终被淘汰出局。以汕头为中心的潮汕地区曾是中国信用缺失较为严重的地区。2002年4月1日,中国首个地方政府信用网——汕头信用网开始试运行,有1万多家企业和中介机构的信用信息供用户查询,不仅有守信用企业的“红名单”,还有制假售假、逃避金融债务、逃骗套汇、走私行为和逃税骗税等不良行为的企业“黑名单”。
2、加快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建成,推进市场的成熟度
信用是市场经济活动基本准则,其建立需要开放有序市场环境,市场的体系的发育程度与信用发展水平有正相关关系。要重塑信用,最根本的还要依靠深化市场改革,特别是国有经济和国有企业要按市场规则参与经济活动,要打破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建立一个统一、开放、公开、有序的市场体系,使企业根据产品的质量和效益实行优胜劣汰,发挥市场在建设信用方面的内驱动力作用。同时,完善市场竞争机制,促进公平竞争,使所有生产者和经营者都依靠产品质量、价格、服务来参与竞争,尽量减少企业不计后果、不择手段的短期行为倾向,使信用在市场中完全树立起来。
3、提高企业和全社会的信用意识,营造良好的社会信用氛围
提升企业经营者的商业道德素质,据调查显示企业经营者的品格是影响企业信用好坏的主要因素。在企业和全社会树立讲诚信的公德意识,形成诚信光荣、失信可耻、信用即财富的共识和理想。当前,必须通过宣传、教育等途径,强化全社会,特别是企业经营者的信用意识,重建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思想观念,从思想上确立和强化人们公平交易原则和市场原则概念,要让更多企业的经营者、经理人认识到,重视企业信誉和企业信用,可以赢得更多的合作者,赢得他们更多依赖和支持。
完善企业信用管理机制的微观对策:
1、以深化产权改革为核心,以多种方式培育广泛的市场主体,为企业奠定牢固的市场基础
市场经济的运行需要相应的产权制度基础,通过产权制度的改革,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真正成为具有法人财产权的市场经济主体,保证所有者对工商企业和银行运营的督导机制,防止银行和企业经理人员利用公司治理结构的漏洞,损公(企业)利私或进行其他舞弊和诈骗活动,从而理顺各种信用关系。此外,产权制度的确立还需要法律保障,只有法律支持企业产权制度,才可能真正奠定信用往来基础和信用约束基础。2000年中国已初步形成了国有经济、民营经济、混合所有制三足鼎立的局面。十六大以后,随着改革的深化,混合所有制与民营经济的比重进一步提高;其次,是通过国有民营、职工持股等多种形式打造多元化市场主体;第三,公司治理结构是企业诚信的有力内部制约力量。此外,人事制度改革和分配制度改革的深化,将加快企业家群体的形成和职业经理人市场的形成,有利于形成对企业管理者诚信的内在约束力。
2、加快企业信用文化建设,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所谓信用文化是指企业在信用活动中形成的,反过来又对企业信用活动产生重要影响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经济学诺贝尔获得者诺思说:“自由市场经济制度本身并不能保证效率,一个有效的自由市场制度,除了需要一个有效的产权和法律制度相配合之外,还需要在诚实、正直、公正、正义等方面具有良好道德的人去操作这个市场。”企业的一切活动都是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而经济效益的取得很大程度上又依赖于企业信用的好坏。企业要做到最优秀、最具竞争力,必须在企业核心价值观上下功夫,必须把企业信用、企业商誉看成企业的生命,唯有这样,企业才能百年不衰。
3、规范企业内部管理,提高企业信用管理水平
尽快形成企业和全社会的信用约束机制,减少因授信不当导致合约不能履行以及授信企业因对履约计划缺乏管理而违约现象的发生,使信用记录不良的企业失去市场活动的机会和空间。
结束语
西方有个说法,“诚信是最好的竞争手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日益走向世界,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竞争打破了国界,也打破了国家保护。在这个过程中,市场经济主体间的活动、交往都必须遵循通行的国际规则进行。而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基本都是信用国家,因此,我国经济要在经济全球化整合中抢占优势,不被淘汰出局,就必须建立健全完备的信用机制,规范政府、企业、个人的经济行为,以避免在国际经济活动、交往中,引出反游戏规则,遭受惩罚而付出高成本的代价。
参考资料:
[1]孙智英 信用问题的经济学分析 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年5月
[2]钟起瑞 市场经济中的信用 人民出版社,2001年11月
[3]蒋秀平 宏观经济管理 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年5月
[4]经济管理,2001年第7期
[5]当代经济研究,2002年第5期
[6]企业经济,2003年第3期
[7]经济论坛,2003年第3、7、9期
[8]经济参考,第2857期
[9]Fackler,Janmes S.,1990,Federal Credit,Private Credit,and Economic Activity, Journal of Money,Credit and Banking,Vol.22,No.4
,